為何中國一邊進口石油一邊出口成品油?且出口價格還更便宜?
來源:百家號 作者:財事達 更新于:2024年09月05日 11時 閱讀:0
為何中國一邊進口石油一邊出口成品油?且出口價格還更便宜?
中國在進口石油的時候,還在向外輸出精煉產品,并且賣得更便宜,這是為何呢?
中國原油進出口之謎:為何中國在進口精煉油的同時,卻以極低的價格出口精煉油?石油價格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何時,汽油價格的起伏都會引起熱烈的爭論。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中國這樣的一個大消費國,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原油,而他們的產品卻很便宜呢?其背后的邏輯似乎很難理解和解釋,但是讓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其真實的理由。
一提起石油,人們第一個聯想就是作為產業之血的"黑金"。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的石油消耗國,為其自身的需要,需要從全球范圍內進口很多的原油。但是,讓人感到困惑的是,中國一邊進口石油,一邊又以極低的價格出口石油,這就好像是“左買右買”,怎么看都是賠本買賣。這其中到底有什么隱情?
I. 原油來源"先天缺陷"
首先從中國的原油來源說起。中國國土面積雖大,但其油氣儲量卻較少,而且分布極不均勻,開采難度大,開采成本高。根據有關數據,中國預計2023年將進口5.16億噸,較上年同期增加3.7%,再上一個新臺階。而我國的原油生產,盡管也出現了增長,但是與龐大的消耗需要相比還是相差甚遠。這就像是,當我們沒有足夠的水源時,會去找鄰居借,但是借用的水要進行一套繁瑣的程序。
II "石油煉制產能過剩"
讓我們回到提煉產能的問題上來。中國的石油化工工業在最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其原油加工產能也在穩步增長。中國現有32座煉油能力在1000萬噸以上,年處理原油的能力已達2.9億噸,位居全球首位。但是,擴大的能力也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過量。隨著內需不斷下滑,怎樣降低過剩生產能力已是石油化工企業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廉價的石油產品就成了一種可行的途徑。
三、二元經濟與市場經濟要素
在經濟效益方面,降低原油價格,有利于企業拓展國外市場,增強其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中國煉廠已具備了在世界范圍內競爭的競爭能力,采用較低的成本戰略,有利于擴大海外客戶群,擴大出口,擴大市場占有率。在此基礎上,對帶動我國其他產業鏈條的發展,推進我國的經濟結構向現代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在市場上,通過降低原油價格來解決國內原油過剩和過剩的問題,也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在我國石油產品供給嚴重過剩的今天,以較低的價格進行產品出口,既可以減輕我國石油消費的壓力,又可以獲得一些盈利。雖然產品的售價比國內的市價要低,但是由于原材料成本、加工成本以及全球物價的不穩定,這種策略還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IV. 能源保障與戰略性注意事項
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講,我國的石油進口與出口策略也有其自身的國家利益與國家的戰略考量。中國是一個主要的石油消耗國家,過分依靠石油的輸入,會加大對我國的石油供應的威脅。中國可以通過石油產品的進口,降低其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使其能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達到能源結構的多樣化。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保證中國在遇到世界油價起伏或者供給受阻的時候,能夠在某種意義上保證自己的安全。
同時,以較低的價格向國外輸出石油產品,有利于中國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話語權與話語權。中國是一個以原油為主的國家,其能源政策與舉措將對國際能源市場產生重大的沖擊。中國將在世界能源市場上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世界能源市場上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例如,在2023年度,中國的石油進口將會增加3.7%,為5.16億公噸。其中,石油產品出口6000多噸,較上年同期增加了30%。我國的石油化工原料品種繁多,品質優良,硫含量低,辛烷值高,在世界范圍內極具競爭優勢。另外,我國的石油產品在國內的銷售價格普遍偏低,但也給企業創造了較大的收益。
總的來說,中國在石油進口的同時,也在以較低的價格向外輸出精煉產品。這種表面上不尋常的現象,其背后都有其深層的道理與考量。無論是從"先天不足"的原油資源到"后天有余"的精煉產能,還是從經濟、市場、能源保障、戰略考量等方面的考量,均促使中國的原油進口與出口策略的制定與調整。中國在這一進程中,既實現了能源結構的多樣化,又有效地擴展了市場,在世界能源市場上的話語權和話語權也在不斷增強。這不僅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而且有利于我國在世界能源市場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