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國沒想到,中國的石油,如今或將成石油中的“遙遙領先”
來源:百家號 作者:東籬文史 更新于:2024年11月07日 10時 閱讀:0
自2022年12月起,美國、歐盟等有關國家為打壓俄羅斯能源收入,不僅對俄羅斯海運石油實施禁運,還企圖對其他類型的原油制定并不斷降低價格上限。
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如此作為,卻反過來促成了中國石油的“遙遙領先”。
為打破美國和歐盟所謂的“制裁”,俄羅斯調整了能源供應的“方向”,將大約60%的石油天然氣出口到了亞洲國家。
其中,中國更是超越所有國家,成為了俄羅斯能源進口的第一大國。
甚至,2024年,7家中國公司中標了伊拉克10個油氣區塊的勘探權或開發權,中國還在發現了首個深水深層億噸級大型油田——開平南油田。
諸多例子都表明,中國早就擺脫了原有的“貧油國”稱號,中國的石油如今或將成為石油中的“遙遙領先”。
“中國貧油”論和石油大會戰
1859年,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州泰塔斯維爾鑿出了一口深21.69米的油井,宣稱這是“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事實則不然。
在美國鑿開第一口油井之前,至少在1303年之前,中國就已經在延長縣南迎河鑿開了一口石油井,可“歲納一百一十斤”。
這也意味著,中國其實是世界上最早懂得識礦的國家之一,當時也已經“摸索”到了石油這一可貴的能源。
遺憾的是,受到長期封建制度以及純哲理的自然觀的限制和影響,之后很長時間里,中國并不重視對地質采礦學的研究和發展,不重視對石油的開發和利用。
這也導致中國明明地大物博,卻一度被戴上了“貧油國”的帽子,在石油上“仰人鼻息”。
最早對中國石油資源持否定或悲觀態度的不是中國人,而是以美國為首的外國人。
1914年,美國就試圖在中國掠奪有開采價值的油田。
那時,美國美孚石油公司來到了中國陜西延安,在延安及其以西、以南的周圍地區耗資250萬元,先后鉆鑿了7口井,卻都沒有好的發現。
不甘心的美國人之后還跋涉到了河北、陜西、甘肅、河南、山東乃至東北和內蒙古,在中國多個省份都進行了石油地質調查,卻發現大多數地區都“沒有含油可能性”,少部分地區“雖已具小規模石油生產,卻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石油開發工作”。
根據這些發現,20世紀20年代,美國多個權威人士,如斯坦福大學的教授、石油公司的地質師都通過發表論文的方式,對中國的石油開發前景下了或否定或悲觀的論斷,稱“中國絕不會生產出大量的石油”、“中國的石油儲量充其量也不過是美國的1%”。
即便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依舊不改這樣的認識,認定中國是“石油遠景最差的國家之一”。
也是因為美國這般“宣傳”,“中國貧油”論就在國際間漸漸流傳開來,越來越被多個國家采信。
不過,中國卻不相信美國所謂的“權威說法”。中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就明確指出:“美孚的失敗并不能證明中國沒有石油。”
李四光詳細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指出我國一定具備豐富的天然石油資源,只是想要找出石油就必須要抓緊進行地質勘探工作。
他的研究發現也驚動了毛主席和周總理。他們相信了他關于“中國有油”的認識,促成了面向全國的石油地質普查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順利開展,也促成了1959年世界特大油田——大慶油田的發現。
這之后,一場大會戰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若說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全國的原油年產量是12萬噸的話,那么大慶油田會戰之后,1963年,全國的原油年產量已經翻了幾十倍,達到了648萬噸。
就是在這一年的年底,周總理宣布“我國石油可以基本自給”。
借鑒大慶油田會戰的成功經驗,20世紀60、70年代,中國又相繼在其他勘探出來油田的地區,如勝利、大港、江漢、吉林等地展開了一系列石油大會戰,逐漸建成了一批大中型石油基地。
到1978年時,中國的原油年產量已經從648萬噸增長到了1.04億噸,實現了較大的突破。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成為了世界第八大產油國,用確鑿的數據,徹徹底底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中國石油的崛起和領先
新中國成立后,飛速發展的工農業生產對石油提出了越來越迫切和越來越大的需求。
國家不斷增加石油勘探開發的基金,保障全國原油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還成立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油股份公司,力促實現“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經營”,并且加大了油氣長輸管道建設力度,保障了國家的能源安全和國內油氣供給,如此也有力保障國內市場的穩健發展。
不過,中國石油的崛起,除了得益于國內市場的穩健發展之外,還離不開中國石油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積極開拓。
早在1993年,受黨中央和國務院指示,中國的石油企業就做好了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金、兩個資源、兩個市場”的準備,走出去參與了國際石油市場的競爭,爭取到了一些海外的合作。
這些都有力地增加了中國的油氣權益,擴大了中國石油企業在國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尤其是2013年以來,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中國石油企業更與沿線國家展開了更為密切的油氣合作,與24個國家簽訂了115個油氣合作項目,到2018年的時候,中國的海外油氣權益產量就已經突破了2億噸。
今年,2024年5月,中國的7家石油企業甚至在伊拉克舉行的新一輪油氣區塊招標中成功中標了10個區塊的勘探權或開發權。
當時參與投標的企業來自多個國家,一共有22家,但中國的多家公司成了前兩天唯一中標的海外企業集群。
結合伊拉克方面關于“政府希望這次招標的新項目到2030年能將當地的石油產量從目前的每天約500萬桶提高到每天600萬桶”的表態來看,中國的石油企業在技術和效率上都受到了較大的看好。
這也是中國石油企業崛起的一個有力證明。
值得提到的是,這期間,考慮到構建國家能源安全戰略體系的實際需要,中國一直在努力增加國際石油戰略儲備,使進口市場更加多元化。
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4月時,中國的石油進口就已經達到了每天740萬桶。
要知道,彼時全球每日的石油消費量約是9610萬桶,中國的這個數值已經占到了7.7%,大幅超過了除美國外的所有國家每日的進口量,甚至小幅超過了美國每日720萬桶的進口量。
這意味著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月度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
而隨著中國石油消費需求的逐年提升,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也在不斷增加。
讓美國沒想到的是,2023年時,中國還遙遙領先,超過美國、歐盟和其他國家地區,成為了俄羅斯能源進口的第一大國。
事實上,在產油國市場份額競爭加劇的情況下,中國“國際石油需求主要貢獻者”的身份會使中國越發得到各產油國的青睞。
這也讓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對美國而言,中國在短短數十年間摘掉“貧油國”的帽子并取得如此大的進步實在是不可想象。中國卻用更多的發現和開發讓美國更感“意外”。
今年,2024年,中國就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區域發現了首個深水深層大油田,也即開平南油田。
經勘探,開平南油田的油氣地質儲量竟然高達1.02億噸油當量,刷新了中國此前的有關記錄。
這一發現不僅更進一步說明了“中國有油”,還彰顯了中國在深海油氣勘探方面的強大的實力。
過去,中國就在新疆的順北油氣田鉆探了最深超過9300米的油井,刷新了亞洲記錄,在全球范圍內也處在了領先的地位,使世界為之側目。
如今,眺望中國西部,能源的傳奇也在接續上演。
在長慶油田,油氣的年產量正在屢屢創造新高。在塔里木油田,中國已經建成了最大的超深油氣生產基地。在西南油氣田,西南地區最大的天然氣供應企業也已經在有序運轉。
今年3月,中國能源界更是提出了“能源超級盆地”的話題,主張用規模化新能源利用來推動油氣增產增供,再用油氣上產推動新能源規模化利用,建造一個最高效的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的體系。
位于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將成為示范區,為中國乃至世界“譜寫新的能源篇章”。
參考文獻:
伊拉克油田區塊招標,七家中國公司中標
中印遙遙領先、歐盟銳減九成:俄石油出口格局發生大變化
我國發現首個深水深層大油田